入伏多日了,興義的雨水比往年少了些,納灰河沒有暴漲,沿途數不清的涓涓溪流,為納灰河注入了活力,河水依舊川流不息流淌在綠樹成蔭的河道。
沿河兩岸多是一望無際的稻田,欲抽穗的青青秧苗沐浴著陽光,隨夏風蕩漾起陣陣綠波;田壟間涓涓小溪在陽光下泛起道道耀眼的光芒,同游人分享夏日的故事。河水沿景區雙生橋而下,緩緩流過桃花島,來到開闊的龍堡河段。喜歡鬧騰的鴨群早早就聚集在釣魚臺前的河面,不失時機地撅著屁股,把頭扎進水里捕食。一些屁股往水面一坐,快速從水里抽回細長的脖子,眼鏡蛇似的忽前忽后拉伸著脖子吞咽,細長脖子上滑過一個鼓包,一條小魚就“游進”了肥碩的身軀。洋洋得意鴨兒沖著釣魚臺上的釣客,歡快地拍打著翅膀,扯著嗓門“嘎—嘎”炫耀。在釣客們氣急敗壞的驅趕下,得意的鴨群總會更大幅度扇動翅膀,順勢把身體往上一提,快速滑向河中央,寬大的腳蹼劈開水面,激起一股股“尾流”,本來就不寧靜的河面開了鍋似的。釣客們只好無可奈何的提起魚鉤,為已經空了的魚鉤重新安上魚餌。對面小島樹蔭下歇息的鴨群和著聲,不解地瞅著釣魚臺上傻等的釣客。
鄢家壩鄉愁集市旁的水車慢悠悠地轉動,有節奏地把汲起的水倒進水槽。雖然已經不是真正有實用價值的古老水車,作為一個景觀建筑,它日復一日忠實轉動著,向游客講述它傳承來的農耕故事,講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古老文明。新建的鄉愁集市廣場,那口只有過冬至煮羊肉才用到的巨型大鍋仰望在藍天,任由游人在鍋口撫摸、拍打,靜靜等待下一個冬至日的輝煌。
建于上個世紀的飲水池披著一些青苔,矗立在寨子中央,似乎告訴人們:我還在護佑著這方百姓!滲出的水珠浸潤著青苔,透出陣陣涼意。寨尾有一片分為幾簇的竹林,每簇竹從用磚塊圍砌了一圈,上面鋪了一層木板供游人坐下小憩。這里的涼風是大方的、溫柔的,更是善解人意的。游人可以坐在竹蔭下,靜下心來,任由涼風的撫摸,聆聽鄉愁集市上傳了的質樸民樂,愜意的飽享夏日涼爽。
樂立的集市則是另一番景象!
沿著綠樹掩映的濱河步道,過了橫臥在納灰河上的古石拱橋便是樂立鄉場。場壩不大,靠近河岸一側矗立著三棵銀杏樹,粗壯的樹干舒展著巨大的樹冠,樹冠上掛滿祈福的紅布條?繄鰤慰谶@棵最高大,樹下有五六家理發攤。理發攤座無虛位,顧客端坐在折疊椅上,瞇著眼睛,怡然自得,任由碎發隨風飄散。理好了的站起身來理理衣領,抖抖衣服,拍拍身上,抹抹脖子,摸摸光溜溜頭,邁著輕快的步子朝場壩走去。
場壩小而不乏鬧熱。賣菜的都是附近的村民,售賣的都是自家地里種出來,是沒有使用化肥,沒有施灑過農藥的,引得追求綠色食品徒步者紛至沓來。碧綠的嫩玉米,綠油油的小瓜,紅彤彤的西紅柿,黑白混雜的老品種豇豆,胖胖乎乎的棒豆,紫色的圓茄子,紅紅綠綠的本地辣椒,李子、桃子、梨子等新鮮水果引得講究衛生的城里人再也顧不了那么多了,付完錢后,抓起留有白霜的李子起就往嘴里送。沾著水珠的熱白菜、青菜更是熱銷菜,細心的村民們把小蔥分為清洗過的和帶泥土的,任由顧客選購。從場壩走出的人們提著大包小袋,心滿意足的朝停在路旁的車走去。
出了場壩東頭,有兩個互不相通的荷池,靠西的略小些,兩個都種滿了荷花。遠遠看去,朵朵荷花緊緊地依偎著滾圓而碧綠的荷葉,點綴在沐浴著陽光的綠海,在蕩漾的綠浪中時隱時現。近旁幾朵粉紅色荷花從水中鉆出來,微笑著,活像粉妝玉砌的瓷娃娃。剛剛綻開了一兩朵花瓣的,白里透紅,像羞澀的小姑娘,臉上泛著點點紅暈;有的完全盛開,粉紅粉紅花瓣,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;沉浸在睡夢中的花苞,努力從葉叢中探出尖尖角,在陣陣微風中和著鬧騰的荷海,搖曳著飽脹得快要破裂的花蕾;早開的已經長成墨綠色蓮蓬,謙遜地垂著頭,享受著新來伙伴散發的獨特清香。蜻蜓和蝴蝶總是不失時機的趕鬧熱,忙著在花葉間賣弄著舞姿。
荷花為歷代文人墨客稱頌,它沒有牡丹的華麗高貴,不像桂花那樣能十里飄香,也沒有梅花的頑強不屈,可貴的是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。
|